自体关系研究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自体关系 >>  自体关系研究 自体关系研究

一百多年前的佛洛依德的理论假设被证明

作者:马侗领   发布时间:2023-01-03 11:39:04   点击量:

    

    弗洛伊德在1917年《神经症通论》里写到:“如果人的自我具有像性力比多一样的发展过程,那么你们再听说也有所谓的“自我的退行作用”时,就不会感到吃惊了,而且也会急于知道自我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在神经症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弗洛伊德表达的意思是,他假设自我可能和性力比多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因为有发展阶段,所以自我也会有退行作用

    弗洛伊德在“有关发展和退行的一些认识:病因学”一文中写到:“精神分析从未忘记有非性的力量存在,这基于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清楚区分,无论受到他人怎样的反对,它能坚持的是神经症起源与自我和性欲之间的矛盾。”

    “我不相信,一个人的力比多一开始就对立于自我。相反,我相信自我的每个阶段都力图与性组织的相应阶段相互协调而寻求适应。我们可以预料这两种发展阶段(即自我和力比多发展阶段)之间有某种平行或者相应的关系;确实这种适应的扰乱可能提供一种致病的因素。”

   由弗洛伊德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具有“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本能,并且两种本能都有各自的发展阶段。性本能有发展阶段,那么自我本能可能也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并且他假设“自我的发展阶段和性力比多的发展阶段”应该是相互协调而寻求适应的,他们之间有某种平行和适应的关系,如果这些适应的关系的扰乱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

    但弗洛伊德在《神经症通论》里又写到:“我们对自我发展的熟悉程度远不及对性力比多发展的了解,因为我们只有通过对自恋神经症的研究,才能对自我的结构有所认识。”

    后来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通过对自恋人格障碍的研究,在1971年的《自体的分析》中提出自体心理学。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自体结构”的概念,而这个“自体”和当年的“自我”的范畴有一定关联。

    科胡特在《自体的分析》中写到,“在精神分析后设心理学里,一个看似简单却具有开拓性和决定性的进展,是“自体”的概念从自我的概念里分离出来,并获得维持‘同一性’的兴趣。”

    从科胡特的角度来说,自体的概念就是从自我概念中发展和分离出来的。

    科胡特在1978年的《自体的重建》一书中提出自体的张力弧动力学理论,但并没有提出自体的整个发展阶段。因为他认为“前心理期”是一种混乱状态,不能被观察者的共情机制所理解。科胡特所谓“心理期”是指核心自体是在第二年到第六年建立及之后的时期,在这个时间之前是“前心理期”。

    虽然弗洛伊德1914年在《论自恋:导论》提出“自我本能”与“性本能”双重本能的概念。甚至在《精神分析导论》(1915-1917)里提出,“我们将自我本能从性本能中独立出来的权利不能被动摇”“两者都被描述为个体的能量来源”。但由于弗洛伊德对性力比多的研究更感兴趣,以及他对自我结构的不了解,在1923年放弃了对“自我力比多和性力比多“双重本能研究的努力,转变成“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学说。

    什么是性力比多的发展过程呢?弗洛伊德在1905年《性学三论》里详尽的描述了性的发展阶段,性的发展阶段包括,口欲期(0-1.5岁)、肛欲期(1.5-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以后)。

    弗洛伊德对性学的研究是开拓性的,对人类的心理学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从性的发展阶段的研究可以搞清楚人类的性是如何正常发展以及性变态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俄狄浦斯冲突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一些神经症如癔症,焦虑症,强迫症的心理致病的深层原因是俄狄浦斯冲突。《性学三论》被称为弗洛伊德对人性了解最具创意、最永恒的贡献之一。

    当代心理学不仅在神经症的描述中使用性学的发展阶段,甚至在描述人格的发展也会使用性学的发展阶段,如“肛欲期人格”。

    但是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假设的“自我的发展阶段”一直没有被发现和证明。虽然当年弗洛伊德的弟子,匈牙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伦奇也曾经从理论上来试图构建有关自我的发展阶段,但并没有发展出与性发展阶段相对应的自我发展阶段。

    如果真的有自我的发展阶段,不知道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壮观情境。

    让人惊讶的是,自我的发展阶段在当今最终被发现并提出。自我的发展阶段在2020年自体关系心理学创始人马侗领出版的《自体的发展》一书中,被提出并详细的论述。只是“自我的发展阶段”以“自体的发展阶段”面貌出现,本书根据自体的发展规律还提出一种“自体关系心理学”理论。

    什么是自体的发展阶段呢?自体的发展阶段也包括五个部分,以“自我意识的动态发展”为划分标准。这五个部分是:混沌期(0-6个月,延续到1.5岁)、脆弱期(6个月-3岁)、自恋期(3-6岁)、巩固期(6-12岁)、实现期(12以后)。并且自体发展的五个阶段和弗洛伊德性学的五个阶段基本对应。

     自体关系心理学还认为,自体的五个阶段也可以称为自体的五种结构,每个阶段的自体结构需要建构完成后,这个阶段才算发展成功,否则就可能会因缺陷而发展停滞。而每个阶段自体结构的完成需要内部心理功能的建构成功,这些心理功能(也可以称为自我功能)是由自体关系构成。就像自恋期需要形成自我镜映的心理功能,否则自恋结构无法发展成功,那么一个人无法由自恋发展到自信,他的自恋还需要严重依赖外界客体,不能达成一种自我的回应关系,也不能达成一种相对的独立性。

    自我镜映本质上是一种自体关系,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我镜映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镜映。自体关系构成心理功能是一种崭新的提法,这个提法带来了一个新视角,也是一个开创性的发现。

    也就是说,自体关系心理学认为,自体结构由心理功能构成,心理功能是由自体关系构成。那么自体结构的缺陷是心理功能的缺失,心理功能的缺失是自体关系的缺失。

    心理功能是由自体关系构成,还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新发现,以前我们认为心理功能是最基本的,无法拆分的,从此我们开始知道心理功能也是可以拆分的。就像物理学家以前认为原子是最小的无法拆分的,后来发现原子也是可以拆分的,它是有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

     每个阶段的自体结构发展完成,需要完成对应的心理功能,比如脆弱期需要建构“自我认同,自我涵容,自我安抚”等重要的心理功能;自恋期需要建构“自我镜映,自我欣赏”等心理功能等。而心理功能的完成来自特定的自体关系的完成,自体关系是贯穿自体结构发展的基石。

       关于自我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个人提出,这个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在1950年出版的《儿童期与社会》提出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传奇。他仅接受了高中水平的教育,因为他的这些成就却被哈佛大学聘任,成功担任了哈弗大学教授这一崇高职位,他是一位没有大学学历的大学老师。更重要的是,他构建的理论不仅深远地影响了学术领域影响了公众。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埃里克森因其关于青少年与叛逆的观点而成名。他推断人们的一生都将会以特定的方式继续成长和变化,即使到了老年。

    但是他的理论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心理治疗,而且不像其他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相当少地被用于解决心理问题。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提出相应的冲突,但并没有因此提出每个阶段的发展是如何导致自我幼稚形成人格障碍的,每个阶段如何和性学五个阶段相对应发展的,并没有提出它的退行作用,这八阶段也无法成功介入到心理咨询与治疗之中。

    而这一点,自体的发展阶段理论却成功的做到了,并因此提出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为何停滞,如何导致幼稚人格形成各种人格障碍的。而且这五个阶段和弗洛伊德的性学五个阶段是对应的关系,比如脆弱期对于肛欲期,脆弱期的孩子如果因为父母养育不当,导致安全感不足,可能会变的固执、刻板等;而弗洛伊德认为,肛欲期如果父母的要求较为严格,对儿童的排便有严格的控制,那么儿童可能会形成一种“肛欲期”人格:这些人可能会固执、刻板等。

    自恋期对应弗洛伊德的性器期。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器期孩子需要超越父母权威,摆脱父母的约束,才能很好的完成客体爱的转向。对于儿子来说,他不再将其性力比多以母亲为目标,而是转向对其真正的外界所爱对象的选择上,成功避免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恋母)的形成。而自体关系心理学认为,自恋期的孩子也需要超越父母,形成“我是最棒的”感觉。这样才能发展更加成熟的自恋,避免人格障碍(人格幼稚)的形成。并且异性父母对孩子在自恋期的欣赏和镜映不仅对孩子的自恋发展非常重要,对孩子成人后和异性的相处是否自信从容也有很大关系。

    自恋需要也是人类的本能需要,如果在自恋期,自恋需要严重受阻,孩子也可能会通过性欲化的方式讨好父母,这可能会导致“俄狄浦斯情结”。或者孩子在父母那里获得自恋能量的渴望没有达成,所以一直渴望,因此孩子成人后会把这一渴望投射到周围人身上,潜意识的把对方或者伴侣理想化为父母形象,期待从对方那里获得自恋需求。这种一直依恋父母,心理无法从父母那里成功发展独立出来的症状表现,也形成类“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恋母情结),并可能产生某种自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自体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一种退行作用。因为压力等作用自体结构可能会因崩溃而退行,并导致退行性的各种心理障碍。如一个自信的人,如果因为压力而崩溃,退行到自恋期,他可能重新变得自恋,表现的夸大,渴望别人的镜映和欣赏;如果继续崩溃退行,将会退行到脆弱期,基本的自我认同感可能会丧失,他将会感到自己不好,不被喜欢,担心被嫌弃,甚至被抛弃,有些人可能开始相信神秘的力量;如果继续退行,他将可能感到周围的人都在针对他,甚至谋害他,同时自知力也将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他可能也会产生幻听幻觉等精神病性的症状。

    自体关系心理学提出,一个人的自体结构发展越好,他的现实能力就越好,如果崩溃而退行,那么他的现实能力将会变差甚至丧失。所以弗洛伊德当年提出自我遵守现实原则,现在看来,现实原则不是自我天然遵守的,是逐渐发展出来的。比如一些自体发展有严重缺陷的人,人格幼稚的人,像反社会人格就不容易遵守现实原则。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自体的发展阶段更加符合弗洛伊德当年的关于自我发展阶段的假设,并且可以很好的应用到治疗之中。当然,在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的应用中,也证明了自体的发展阶段理论的有效性。

    近代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学家马勒也提出自我的发展阶段:一、0-2个月是自闭期;二、2-6月是共生期;三、6个月-2岁是个体化分离时期。但她的这些阶段的划分和弗洛伊德的五个发展阶段并不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自体的发展》一书提出的自体发展的五个阶段证明了弗洛伊德在一百多年前的假设的成立。自体发展阶段的发现,对人类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有着和性学发展阶段被发现一样的重大意义,一下子可以从“性学发展和自体发展”两条路线以及两条线路的相互关系上,更加整体的视角来观察和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生活。

    自体发展阶段的发现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通过自体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自体发展过程中因为缺陷或发展停滞所形成的“人格幼稚”产生的根源。这样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有些精神病性、人格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是如何因为“人格幼稚”而形成的。这就像当年弗洛伊德通过性发展阶段的研究,发现性变态和神经症是如何因为“性幼稚”产生的。

    自体发展和性学发展的两条路线就像人类的双螺旋DNA一样支配人类的内心世界。

    随着自体发展阶段的发现,人们对人格发展过程的了解,对于培养孩子完整健康的人格,避免人格缺陷带来重要意义;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如何帮助来访者重建心理功能,恢复人格的完整性极具价值。

    心理学理论的提出和物理学理论的提出一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充足的准备和持久的研究,也需要恰当的时机。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假设被发现和证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个事件值得被看见,被呵护和热情的祝贺!


联系我们

  • 安徽省阜阳市嘉泰大厦510室
  • 702013533@qq.com
  • 13965736163
关于我们
自体关系心理学
使命和愿景
联系我们
自体关系专家
自体关系专家
成为自体关系学员
资格要求
如何申请
培训模式
自体关系
自体关系的声音
自体关系研究
培训与成长
文化与价值观
服务说明
咨询伦理
投诉
个人成长
找督导
找体验
组织架构
我们的组织
学员证书查询
大记事
第二届自体关系心理学大会
历届大会
重要事件
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20  自体关系心理学网 皖ICP备19006121号-1